一碗喉吻潤,兩碗破孤悶;三碗搜枯腸,惟有文字五千卷;四碗發輕汗,平生不平事,盡向毛孔散;五碗肌骨清,六碗通仙靈,七碗吃不得也,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。
一首《七碗茶詩》,將飲茶的妙處抒寫得活色生香。眼下,正是品飲春茶的時節,江城武漢還是一座茶文化非常深厚的城市,曾經茶樓林立,茶商遍天下。
新茶吐芬時節,讓我們再一次親近江城武漢的老茶館,感受那種久違的閑適和親切。
金口茶館武漢茶館的最初記憶
《武漢年鑒》中記載,武漢地區茶館業最早始于江夏區的金口和南市,金口茶館早在晉代就馳名江南。金口自古“舢艫帆墻絡繹不絕,商賈輻輳,茶樓酒肆鱗集……”是巴蜀、潯陽(今九江)、揚州一帶商賈和船幫往返貿易的“黃金口岸”。該鎮位于長江之濱,最早的茶客多為四川和湖南的船工。隨著明清時代商市日趨發展,川湘江浙來往客商和船幫日益增多,作為商業交易與行旅休憩的茶館、茶亭遍布金口街市碼頭。
清時的茶館有商業性質的和公益性質的。商業性質的茶館、茶樓比較豪華,富有茶文化的獨特裝飾,門庭掛著墨底綠色的對聯,如“李白豪飲水酒里,杜甫品茗草木中”等。茶堂比較寬敞,清雅,內設茶案、茶幾和學土椅。茶具也十分講究,盛茶用蓋碗茶具,泡茶用宜興紫陶壺或湖南瓷壺,使泡茶香味純正。茶館內設有彈唱說書類的演藝臺,飲茶時還有糖果、瓜籽、麻花、芝麻餅之類的“小吃”。如清代時該鎮的“趙公茶樓”、“金江茶樓”、“清芬茶館”等就是這種商業性的茶館。
公益性質的茶館,一間鋪屋,一個跑堂,幾張桌椅板凳,粗茶大碗的,俗稱“大碗茶館”。只收點柴火、人工力資錢。來此喝茶的多是趕早市的鄉民和漁民。來人往往是一大碗茶,兩個燒餅或包子在此邊喝邊吃,小憩片刻。此外,該鎮的街頭、碼頭、路口還設有免費施茶的茶亭、茶棚,每天有人將泡好的茶一擔擔地倒入大缸中,由來往行人用竹筒自取自飲,解渴休息。這類公益性質的茶館、茶亭、茶棚,是急公好義的商界大戶倡辦的。
新中國成立后,茶文化在金口鎮得到傳承和發展,金口鎮文化館曾辦有“茶樓書社”。“奉茶敬酒”,在金口鎮早成禮儀風尚:凡定婚送禮稱為“茶禮”,凡來客人,以“奉茶”招待。外出辨別真假金口人,都以“茶盅酒盅”四字的發音會晤鄉里鄉親。
何祚歡,與茶結緣
很多人都知道著名表演藝術家何祚歡的曲藝功夫深厚,或許鮮知他還是位資深品茗家,他家中存貯的各種茶葉幾可開一家茶館,但凡端上一杯茶,他品咂幾下,就能說出個子丑寅卯。這種功夫其實是有根源的,何祚歡的父輩曾在武漢開過規模不小的茶莊,他就是在茶香的浸泡中長大的。
四月的一個溫暖午后,記者慕名來到何祚歡位于徐東路的工作室,品茗好茶,聞聽江城茶事。春天的午后時光,就這樣被茗香浸透。
何祚歡的父親以前在漢正街開著金號,建國以后,國家不允許私人經營黃金首飾,整個武漢的首飾業老板都面臨新選擇,其中絕大部分都選擇茶和煙,何祚歡的父親斟酌再三,決定開茶莊:馥馨裕茶莊。在何祚歡的記憶里,父親高薪請了茶葉業“科班出身”的蔡培卿做店堂的管事,“收拾貨”的叫劉森峰,是從大名鼎鼎的車和順茶莊出來的,再加上幾個科班出身的先生和幾個金號里辭不得的舊人,規模不小的馥馨裕茶莊就開張了。
劉森峰在當時被稱做茶業的奇人。何祚歡講到一個細節,馥馨裕茶莊的櫥窗邊每到收茶或制茶時都要擺放一溜細白瓷小茶碗,泡上各種名目的樣茶,供劉森峰、蔡培卿兩位管事的來品嘗、鑒定。一次,店里的會計想考考劉森峰,在一個茶碗里同時放進5種不同的茶葉,泡好后讓他說說是哪種茶,劉森峰品了幾口,冒出一句:這茶怎么有5種味道?
任何一種茶葉,劉森峰可以從葉形說到品類,再說到產地、季節,然后報出進出價的上下限。從劉森峰的講述中,何祚歡才曉得茶莊里畫得色彩斑斕的貨箱上各色名目的來由。茶葉的命名,一般都講究風雅,但名字的來由卻不一樣。
有的是依形定名,如雀舌、針眉、毛尖等。
有的以產地代茶名,像松峰、龍井、獅峰等。
有的依色彩定名,有名的有白毫、白毛猴、紅梅、綠芽等品類。
有的和制作有關,雙燻、三燻、玉露等。
有的和窨茶的花有關,茉莉、珠蘭等。
還有的干脆以季節為標志,明前、雨前是最鮮明的名字。
劉森峰告訴何祚歡,品茶,鼻、嘴、眼一個都不少。龍井喝綠、毛尖喝黃、紅茶喝紅,這就是給眼睛“喝”的。再用花茶訓練何祚歡的鼻子,教他如何呷茶、接茶、分茶,如何鼓腮回香,如何辨別葉香、毫香、草香,如何感覺回甜,區別舌面的緊和舌邊的澀,如何從極淡的茶味里品出龍井的微苦、清甜和交織在其中的清香,如何感覺出清香之外特有的草香,如何辨別新老相摻的假……
這一品就上了癮。半個世紀以來,何祚歡一直與茶相伴。成立工作室以后,他首先在辦公室邊辟一塊地方,擺上茶海、茶壺、茶杯。每當客來就泡上一壺,勸君且品一口鮮,偷得浮生片刻閑。
茶文化熱正在武漢興起
很多人只知道福建安溪鐵觀音、杭州西湖龍井、云南普洱、安徽祁門紅茶等,卻鮮知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的連接歐亞大陸的“茶葉之路”源頭恰恰就在武漢。據考證,由武漢發源通向蒙古高原、西伯利亞的駝道,是一條繁榮了近200年的國際商道,它把中國的茶葉、茶種、制茶法和茶道文化推向全世界,漢口因此被歐洲人稱為“茶葉港”。早在19世紀中葉,漢口已成了茶葉的交易與加工中心,當時有“茶不經漢口不香”之語。
湖北是茶圣陸羽的故鄉,武漢的茶市興盛,尤其是以長春觀為代表的道茶,以歸元寺、卓刀泉寺為代表的佛茶,都是國內外少有的茶文化資源。在今天的漢口京漢大道,有著全國知名的“中南第一茶市”,這里云集了云南、浙江、江西等地的名茶,集中了上百家茶商,沿街的茶館一個接一個,綿延幾公里,每天到這里批發茶葉、零購茶葉、品茶聊天的客人,從早到晚絡繹不絕。
武漢特色茶
茗福軒
邊品茶,邊欣賞茶藝表演
■地點:漢口建設大道
老板因酷愛收藏茶,故開此清茶樓以怡情。其普洱、紅茶等,因許多是在原產地現找茶農炒制出來,非常新鮮。和茶一樣聞名的,是這里的茶藝表演,嫻靜優雅的茶藝美女也會告訴你“倒茶只倒七分滿,留下三分是人情”的茶之境界。
敬和國茗
茶葉喝不完,可以存著下回來
■地點:漢口萬松園路
環境優雅,空間私密,要談事會友,敬和國茗是個不錯的場所。有老茶客鐘愛這里的烏龍系列,喝完茶專門購買回家,也有的買了不帶走,只放在這里,等下次想喝時,再來泡上一壺,悠閑半日,偷得浮生樂。
老門
古色古香,夢里水鄉
■地點:武昌放鷹臺
老門、老窗楞、老雕飾……這里的古典氛圍,讓人想起一個詞,夢里水鄉,這里的氣質,是會讓你從內到外沉靜的。擇一個悠閑的日子,來這里靜靜心,喝喝茶,眺望一下湖水,還是蠻不錯的享受。
耕讀茶社
學院風的茶文化交流場所
■地點:華中農業大學內
有華中農業大學茶學教授坐鎮,也有茶藝達人的全程指導。每周六下午,是這里最熱鬧的時光。古箏表演、影音品評外,還有茶藝交流,不僅交流品茶經,還交流制茶經。興致所致,校園里就有好大一片茶園,現在去還可以采春茶現場烘制。
茶里茶外
墨香共茶香,古琴伴雅性
■地點:徐東路古玩市場旁
店主是個極愛國學且優雅的女子,將愛好玩成職業是她最開心的事情。因為愛茶,常到國內各個茶場采風覓香,順便捎回一些極品,每天在店內接待或陌生或熟悉的茶友,不亦樂乎。因為臨近古玩城,店主特意索來一些書畫名家的作品陳列其中,墨香共茶香,間有瑟瑟琴聲——古琴彈奏,將琴聲和茶香合二為一,傳遞出一種讓人心向往之清寧之境。